3、症状性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减轻征状,例如过份活跃、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暴力倾向、睡眠困难等,但效果有限。
2、尽量令自闭症儿童能明白对他的要求,令他对环境产生兴趣,觉得参予有意义。
4、教他的东西要适合他的能力,尽量帮助家长去学习在家里用同样的方法教导他。
6、尽量用鼓励的方法,开始时可能需要物质奖励,最重要是令他参予后得到成功感。成功的经验会令他的情绪稳定及有更大的动机去参予。
7、要从多方面去评估他的能力。他的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根据评估结果去提供适合他能力的训练方法及学习机会。
8、重复性行为及不愿改变的倾向需要慢慢治疗。通常是帮助他学习其它较好的行为去代替这些行为。另外,他们愈明白得多,这些行为就会愈少。
Q. 可以很快和很好地做一些事情,但却不能胜任需要应用一些社会知识的工作;
这些是自闭症孩子常见的诊断标准,但一般情况下一个患儿不可能会同时具备所有的自闭症特征,在对照诊断标准之后感觉孩子有较大的可能性时就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断了,而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这样很可能会错失最佳的干预时期。只有积极地预防,发现问题时,及时就医。
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国外不少研究认为,儿童自闭症的发病与遗传、家庭特征、社会心理、生理解剖、生物化学等因素可能有关。
从家族和挛生子的研究中,发现自闭症人士的挛生兄弟姊妹大约有10%至20%可能有轻微的自闭倾向。
妇女怀孕期间可能因德国麻疹或风疹,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而导致自闭症,此外,新陈代谢疾病亦会造成脑细胞功能失调,影响脑神经传递信息的功能,因而造成自闭症,还有,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婴儿大脑发育不全,早产,难产,新生儿脑部受伤,以及在婴儿期患上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成脑部伤害,都可能会增加罹患自闭症的机会。
自闭症患儿有人际交往障碍,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患者在婴儿期就可能表现出避免与他人眼与眼对视,缺乏面部表情。当父母离开时,没有任何的依恋。父母回来时没有愉快的表情和迎接的姿势,当他害怕时也不会寻求保护。除了这些症状,他们还有以下表现:
1、情绪与行为异常。对物品有怪异的兴趣和玩法(如长时间旋转某物,玩水,喜欢呆在暗处),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长时间重复一个机械动作,莫名其妙的表情(哭、笑、闹),对某些声音、画面等很敏感,没有害怕心理。
2、语言发育障碍。一部分患儿从来不说话,总是默默不语。一部分患儿开始讲话比别人晚,而且所讲内容少,说话如鹦鹉学舌,对别人所讲话的内容或部分内容进行重复(模仿言语),有时会对以前别人所讲内容进行重复(延迟性模仿言语)。
3、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坚持每次都以同一方式去做某件事情,只要一种类型的玩具。还有对一般儿童所喜欢的玩具、游戏、衣物不感兴趣,而对一般儿童不作为玩具的物品非常感兴趣,由于患儿对物体特性的兴趣与正常儿童不一样,很难参加到别的孩子的游戏中去。
很多自闭症的家长都很关注这样一个问题。自闭症儿童能上学吗?能接受教育吗?这是自闭症患者家属的最大疑问。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
轻度自闭症患者一般都有社会交往障碍。但是只要症状不严重,轻度自闭症患者完全可以在普通学校就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可以与正常人交流,增强沟通能力,这比在特殊机构受教育,更有利于他的治疗。
2003年,我国就出台政策,规定轻度自闭症儿童可随班就读。在国外,轻度自闭症患者就读普通学校,被视为孩子不可剥夺的权利,学校无权拒绝。但我国的“随班就读”政策,缺少强制性,更缺少配套的制度保障,设立专门资金,对收自闭症儿童就读的学校给予全力支持。
自闭症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实施“融合教育”,可谓举步维艰。从学校、老师到家长同学,都对自闭症有着种种误解和偏见。对此,学校、老师、家长都需要反思,我们的社会,应给自闭症孩子更多的爱。
例如,我们的大多数老师缺乏特殊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加之教学任务繁重,无力照应自闭症儿童。而在香港,针对在职教师特殊教育技能,有专门的培训计划。台湾则规定,如果普通班级有包括自闭症儿童在内的特殊孩子,这个班的人数可以相应减少1-3人。这些经验无疑应当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