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康自闭症连锁品牌

“要不要一起拉扯?”——致身边的外向孤独症患者

发表时间:2020-06-02 18:02:40

  几年前听《叶子》,听阿桑带点喑哑的声线浅吟低唱着一个孤独者在烟火俗世里的漂泊和思索,大约是年龄未到还不觉的有何特别,随意时也轻声哼两句想象自己也如歌中所唱的那样群居离索,迷茫又淡薄,竟还会有一种“我心无人知”的中二病娇感油然而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与众不同的救世者。

  就像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后来一样,关于这首歌的认知,大约也就随着记忆的河流飘向了遗忘之地。

  记不清是多久之后以某一个不起眼的小节点作为新的契机,似乎就是当年龄的增长不再令人感到愉悦,再次听到这首歌,便像是对内心中的那个“救世者”进行一次不流血的盘剥,它从剧烈的呐喊,到无边的沉默。当这一过程不再有人问津时,方知晓——快乐所剩无几了,从我们变成外向孤独患者的那一刻。

  一代喜剧之王,美国著名喜剧影星罗宾·威廉姆斯在家自杀身亡后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细细想来,或许是吧。身体所经受的磨难总会以肉眼看的见的方式逐步好转,可是有人能进入到自己的内心则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尽管如今的社会已经对抑郁症愈发重视,可是看到我身边那些每天洋溢着笑脸的那群人,又不禁发问:

  “······恩,很难说喜不喜欢,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交际,所以我从没想过。”

  坦白来讲,当时C君和我说这番话时,我并没有急吼吼的认为他是否真的有哪里不妥。因为我眼中的C君,谈吐稳健,办事利落,有稳定的圈子和看起来还不错的生活。

  于是C君给我发了一个链接,是微博上的“测一测你是不是外向孤独症患者”。看完我发现上面提到的每一点自己也全中了,便向他质疑这个测试的迎合率就如同星座性格。

  “从小懂得很多道理”、“有时很神经,有时很镇静”以及“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伤心,但不会被发现”等等。

  拆开这些语句的表层含义,往深了想,其实它们都在殊途同归的告诉你“我很敏感,还有一点脆弱”。

  懂得很多道理,就会很了解如何看人眼色;能神经也能镇静,便有能力分场合表现不同的自我;因为旁人的一句话内心受伤却又不让情感外露,归根结底,是因为太在乎旁人对我们的评价。于是所谓的“外向孤独患者”,第一点,是他过分注重社会评价中自己表现出来的“他我”形象。

  如果一个人日常的举动都被定制了模板,甚至连眼泪都要找准时机才能决定自己的出现场合,那么一直难以外露的情感必然会压抑真实的自我——哪怕你是个多面体,也总有一面会被抑制在灰暗晦涩的角落。长期以往,的确难以快乐。可是活在他人眼中,难道真的是我们想要的?

  之前一个调查说过,我们每一天被他人想起在脑海中想起的时间不会超过他的30秒,可能就是一个模糊的形象,随着睫毛的一开一合转瞬而逝。除了自己,真的没有人注意到我们每一天都在改变着什么。那么,又何必为了终究会遗忘我们的群体,而每一天都不辞劳苦的切换着自己的性格?

  要知道让一个人不爽的鸡毛蒜皮真是太多了,我们没必要因为敏感的警惕而把真实的自己关进小黑屋的。

  无论是最戳人的“手机不离身”,还是引发广大共鸣的“怀念从前,讨厌现在”,说到底,是因为渴望关怀,却又缺少诉说。

  当在人前掩饰失落与孤独成为常态,那么一个人独处时的不安与寂寥就往往裹挟着不愉快的回忆蜂拥而来。想逃避是必然的,可是当朋友们习惯了你“开朗乐观”的形象,当朋友们认定你“过得一直都不错”,你终于意识到自己无法开口,无法告诉他人其实你有多无助多难过。于是这也成了外向孤独症患者,一直隐瞒着的沉默。

  就像我的朋友C君,我难以想象他跟我开口诉说他内心的孤寂与不为人知的沉重,因为他给我建立了一个“云淡风轻,无所不能”的哥们的形象,这与他向我寻求帮助的行为完全不合。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外向孤独者们,只能一边更用力地让自己看起来无坚不摧,一边在深夜的床上为如何找到一丁点的解脱辗转反侧。

电话咨询
短信咨询
在线咨询
查看地图